發電廠的電是怎么來的
因為在法拉第的時代,人們用電都是使用鋅、銅和鹽水制作的伏打電池,這種電池制作麻煩,電壓小,發的電不適于普通人使用。但是自然界的磁鐵資源非常豐富,如果使用磁鐵發電,那么電就能進入千家萬戶了。
法拉第為了這個理想進行了艱苦的實驗,他Z初的想法是將一塊磁鐵放在螺線管中,期待著電路中產生電流,但是一直沒有獲得成功。終于,在1831年法拉第的實驗獲得了突破:他發現:只有在磁鐵插入或者拔出螺線管的過程中,電路中才會產生電流。
法拉第終于明白:只有在運動和變化的過程中,磁鐵才能夠產生電流。法拉第將他的發現總結成五種情況,其中應用在現代發電機的情況是:在磁場中切割磁感線的導體可以產生電流。
比如:我們將一根導線與電流表相連,并且使得導線向右運動,這樣導線就好像切韭菜的刀一樣切斷了磁感線,電路中就會出現電流。而且我們可以使用右手定則判斷電流的方向:如果磁感線穿過右手的手心,大拇指指向導線運動的方向,那么右手四指的方向就是產生的電流方向。
按照這個原理,法拉第制作了早期的發電機:讓一個金屬圓盤在一塊馬蹄形磁鐵之間轉動,由于金屬圓盤的每一條半徑都可以看作切割磁感線的導體,因此圓盤中心和邊緣之間就會形成電流。
法拉第制作了發電機之后,英國財政大臣問他:你發現的這些東西很有趣,但是,它有什么用呢?法拉第回答道:哦,閣下,也許過不了多久,你就會對它收稅了。果然,現在電已經成了我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,誰家用電不交錢呢?
早期的發電機,產生的都是直流電。所謂直流電就是電流方向不發生變化的電流。現在我們的家用電都是交流電,所謂交流電就是方向周期性變化的電流。
具體來說,兩孔插座中有一根線稱為“零線”,零線電壓與大地相同,所以觸摸零線不會觸電。另一根線稱為火線,火線電壓一會兒比大地高,一會兒比大地低。由于電流從高電壓流向低電壓,所以電流有時候從火線流過用電器再流回零線,有時候從零線流過用電器再流回火線,每個周期是1/50s,稱為50Hz的交流電。交流電與直流電相比Z大的優點就是改變電壓十分方便,從而可以進行高壓傳輸以減小損耗。
那么,這種交流電又是如何產生的呢?
交流電可以通過一個線圈在磁場中轉動產生。比如圖中這種情況:在線圈旋轉時,右側導線向上運動,根據右手定則,產生的交流電從c流向d;左側導線向下運動,產生的交流電從a流向b,所以整個電路中的電流流向是cdab方向。在線圈外端通過兩個電刷與外部電路相連,于是電流就可以通過電刷從上向下流過燈泡。
半個周期之后,線圈旋轉半周,ab與cd交換位置,電流方向就會變為badc,這樣一來,電流就會從下向上流過燈泡。于是就形成了交流電。如果線圈勻速轉動,就形成了正弦交流電。
也就是說,只要能讓線圈與磁鐵發生相對轉動,就可以產生電流。在現代發電機中,旋轉的其實不是線圈,而是磁鐵,稱為轉子。而線圈是不動的,稱為定子。同時,出于工程商的需要,發電機線圈有三組,任意兩組線圈都夾60度角。
這樣一來,當磁鐵在線圈中勻速轉動時,三組線圈中分別產生三個正弦交流電,而且每一個都比前一個滯后1/3周期。
這三個交流電會具有共同的零線(中性線)和不同的火線(輸出線)。在供電時,如果我們把某個火線和零線接入用電器,就是家用電220V, 如果我們把兩根火線接入用電器,就變成了工業用電380V。
那么, 我們如何才能使得線圈或磁鐵轉動呢?這就取決于發電機的種類。水力發電機是靠水的沖擊使得渦輪機轉動,風力發電機是靠扇葉使發電機轉動,火力發電機是靠燃燒加熱水蒸氣推動渦輪機。這個過程需要消耗外界的能量。總之,發電機就是把其他形式能量轉化成電能的機器。
發電機被發明之后,各種用電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,人類由此進入了電氣時代。
下一篇:地暖壓力不夠回水不熱怎么辦